
作为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杨铁毅教授却是一名慢性病患者。他患有20年糖尿病,一度需要每天餐前注射胰岛素。“直到我学习了功能医学,新的认知维度才让我豁然开悟。”杨铁毅终于做到,通过与骨科密不可分的“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自己内分泌等系统的慢病状态。
最近,这位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骨科主任、功能医学科主任,与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张钧,基于“运动功能是维系整体健康的基石”理念,主编《运动功能健康管理 开启活力人生》一书,并与上海市健康科技协会合作,在上海中心大厦设立中国式大健康战略发展和科创惠民科普基地。
杨铁毅主任医师。
在确诊糖尿病后的16年里,杨铁毅虽然严格遵循包括胰岛素注射在内的糖尿病经典治疗方案,但他的血糖和体重控制得并不稳定。而通过功能医学对生活方式的综合管理之后,他对营养、压力、过敏原、环境毒素等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意识到控制肠道炎症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性。
于是,通过慢性食物过敏与有机酸代谢检测,杨铁毅发现如麸质等食物的不耐受,才是引发自己肠道敏感与慢性炎症的关键。他开始调整饮食结构,补充必要营养素,并配合情绪的调整和规律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T)。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仅需服用二甲双胍,就可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状态。
“更令我意外的是,自己视力老花缓解,似乎回到了40岁时的状态;”杨铁毅笑言,“困扰我30多年的‘牛皮癣’银屑病也奇迹般地消失了。”他坦陈,这段经历彻底颠覆了自己的医学认知,让他重新审视当今医疗中的一些问题——现代医疗常将疾病割裂为孤立靶点,却忽视了健康实则是多维度协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全球约27.5%的成年人因缺乏运动面临健康风险,其本质与自然界野生动物丧失生存能力殊途同归。在杨铁毅和张钧教授看来,运动功能才是整体健康的“中枢枢纽”,而运动功能退化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肌肉流失导致代谢紊乱,关节僵硬加重心肺负担,最终引发慢性病与失能危机。
因此,两人共同提出人体八大系统——神经、呼吸、循环、运动、内分泌、消化、免疫、泌尿,可通过运动功能实现动态协同,重塑能量代谢系统、优化免疫防御、协调神经-内分泌对话。这一中国式大健康的解决方案,也继承传统中医“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思想,融合八段锦、气功等身心共治技法,并结合现代生物力学、功能医学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本土化健康管理模式。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此,“运动功能健康管理”方法首创“四维健康评估”体系。第一维是静态维度(健康体检):基础指标筛查(如血脂、血糖),识别器质性病变;第二维是动态维度(功能医学检查):检测代谢通路、肠道菌群、慢性炎症等,揭示能量工厂的运转效率;第三维是平衡维度(中医学评估):通过阴阳五行、气血虚实判断内在能量流动,指导药食同源调理;第四维是交互维度(运动功能评价):量化力量、柔韧、耐力等运动能力,破解“体检正常却浑身不适”的困局。
在杨铁毅“自我解剖”式的应用示例中,糖尿病管理不仅依赖血糖值,更需通过四维评估,发现胰岛素抵抗的深层诱因,如慢性食物过敏、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从而实现根源性干预。由此,以运动功能为杠杆,可以系统干预六大类慢病——比如代谢性疾病,运动通过肌细胞因子网络改善胰岛素抵抗,为糖尿病、肥胖提供非药物策略;又如心血管疾病,运动重塑血管内皮功能,临床数据显示可逆转动脉硬化早期病变;再如退行性疾病,针对脑部退变的运动,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此外,运动系统退变本身,以及慢性炎症与过敏、消化道肿瘤也可进行运动干预。
丛书编委等。
在医学从“治愈疾病”走向“守护尊严”的时代,这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功能健康管理》整合了骨科医生、功能医学科医生、运动康复专业及运动营养专业的专家学者编写,正是呼唤人们摆脱“带病生存”的被动状态,积极主动通过对运动功能的科学管理,重塑人体“精密仪器”的自主权,为追求高质量的生命体验提供可供践行的健康蓝图。
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