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山滨江,曾经空旷寂寥,如今人流如织。今年“十一”假期,65万人次涌入宝山滨江。许多人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登船,与家人一道开启邮轮梦幻之旅。更多人则是冲着“微度假”而来——
激情四射的摩托艇竞速,艺术与美食交织的休闲市集,有“小九寨沟”之称的矿坑花园,充满东方气韵的烟花秀,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机表演……水陆空联动,带来惊喜连连。
登上180米的宝山第一高楼长滩观光塔,一览滨水岸线与城区腹地的繁华新貌,不论是宝山居民还是来自市中心的游客,无不发出感叹: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宝山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说到宝山,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一个与主城区有“距离感”的“工业巨人”,厚重有余,轻盈不足。然而过去5年里,这片土地却发生着巨变,上演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抢滩”登陆战。
“抢滩”,一个军事术语,原指以最快速度抢占岸滩阵地,建立桥头堡。置于区域发展的语境下,展现的是紧抓时代机遇,全面转型的奋进与开拓。
眼下,让人直呼“不认识”的,又岂止是宝山滨江。
推进“南北转型”,是上海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五年间,宝山区加快推进“北转型”,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新兴产业集聚、环境宜居宜业的现代化转型样本。
海报制作:王晨
“港”与“钢”的新生
提质升级后的宝山滨江,不只节假日人气旺,平时也更热闹了。
除了周边居民,更多有着不同喜好的市民游客相继奔赴——喜欢骑行、跑步的人,会沿着贯通开发的6公里长江岸线挥洒汗水。喜欢高雅艺术的人,会到长滩音乐厅听一场大师级演出。追求刺激的年轻人,会专程到长滩观光塔体验高空探险项目。
就连各地许多行业论坛会议也首选在滨江举办。大家都说,以繁忙的吴淞口邮轮港和活力滨江为背景,交流起来思维都更活跃了。
宝山“抢滩”,首先是围绕水与岸做文章。而“抢滩”的要义,就在于一个“抢”字,把握时机很关键。
在国内邮轮旅游方兴未艾之时,宝山就盯上了这个“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率先建成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专业邮轮码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其游客接待量“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问鼎全球前四”的“战绩”,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
2023年,疫情阴霾逐渐消散,全球邮轮业进入“千帆竞发”的复苏时刻。宝山亦没有一丝迟缓,抢先行动,推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成为疫情之后中国首个恢复运营的国际邮轮港。2024年元旦,当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成功首航,全球目光“不抢自来”。
如今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核心枢纽地位愈发稳固——今年上半年,其靠泊艘次、旅客出入境接待人次分别占全国运营量的51%和70%。3月16日,更是创下邮轮港外籍游客单日入境人数的新纪录。
“抢滩”路上,宝山也不畏难。外界评价“邮轮经济不过是过路经济”,宝山就想办法完善邮轮产业体系、把链路做长。
随着大型央企邮轮运营平台华夏国际邮轮公司落户,“邮轮直供物资” 全流程闭环运作实现,“邮轮五优先” 举措带动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宝山邮轮产业已从“单一停靠”向“全链条运营”突破。
曾经“有流量,但缺留量”的“痛”,也随着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的完善而消散。新增的五星级酒店、亲子度假公寓等,为邮轮旅客提供了700间高品质客房,吸引着他们提前一到两晚抵达宝山观光。近在咫尺的滨水商业综合体上海·海上世界,则提供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多样选择。
立足原有的产业优势,精准选择“抢滩”登陆点,这几年宝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遵循的也是这个逻辑。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加速“向绿而行”。宝山域内工业龙头企业多、绿色低碳服务商集聚,宝山把握优势,在“老底子”上培育“新引擎”,以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为牵引,形成覆盖碳管理全流程的服务能力,为广大企业提供“刚需工具”。
当同济路高架沿线厂房换上“新装”,成为以“碳中和”命名的园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里程碑——2024年,宝山绿色低碳产业规模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形成覆盖绿色制造、绿色服务、绿色能源等六大领域的产业体系,汇聚企业超200家。
面对产业的广阔前景,宝山还提出了新的目标: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服务能力,“希望未来企业要绿色转型,能第一时间想到宝山。”
吴淞新貌
创新主体的感知
“抢滩”需要环环相扣的精密战术,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亦是如此。
这场“硬仗”怎么打?不熟悉宝山的人会说,论科研院所、高校的数量和集聚度,宝山在全市范围内似乎不是“尖子生”。
但宝山自有丰厚底蕴:清末民初,复旦大学前身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同济大学前身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多所知名学府,都曾在宝山吴淞地区办学——宝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教育重镇。
回到现在,宝山“战术”明确,通过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构建科创网络,持续提升区域科创浓度。
近5年来,宝山与复旦、同济、北大、上大等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形成西有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有复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集群发展态势,各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300项,落地企业近1000家。
在科创领域的“抢滩”行动中,宝山还抬高了标准——科创要素必须是“高水平”和“国家级”的。今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牵头组建的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正式搬进宝山互联宝地滨江园。
作为上海国家实验室“3+4”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将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平台,力争在战略性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
除了为“从0到1”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充分助力,宝山也为后续“从1到10”“从10到100”的成果产业化铺路。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形成了一套组合拳,持续赋能区域科创生态,让更多创新主体选择到宝山干事创业。
最近,一家核心团队来自清华、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的初创企业在宝山“安家”。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考察了国内好几个城市,最终选择了上海宝山,因为这里的政府懂我们,这里的政策别处没有。”
这位负责人口中的“政策”,指的是“先投后股”。初创型科技企业难以跨过“死亡之谷”,很多都是因为资金断流,而宝山早在2021年便作为上海唯一一个地方政府主体,揭榜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投后股”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做出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实际行动。
眼下,“先投后股”项目征集已进入第三年。创新主体眼中“懂科创”“懂企业”的宝山,还在持续进阶,比如通过区内认定的11家概念验证中心,推动更多创新项目开启概念验证。又如深化科创赋能体系,从咨询、募资、投资、服务四方面引入更多专业力量,助力从“技术人”到“企业人”的蜕变。
大学科技园
回应“灵魂发问”
这些年,网络上关于宝山还有个“灵魂发问”——“这里到底是郊区还是市区?”宝山各级干部的定位:“宝山是国际大都市主城区。”
对宝山来说,“抢滩”更是一种精神气象,蕴含着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建设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就是要凸显国际化、都市风貌,加速从“点的惊艳”进化为“面的繁荣”。
更便捷的交通路网,是重构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主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今年以来,宝山交通建设喜讯频出,军工路快速路实现结构贯通,逸仙路高架长逸路下匝道提前通车,S16蕰川高速和S5沪嘉高速建设全面启动……上海北部交通版图正在扩大。
其中,军工路快速路通车更是意义非凡。它与“同济路高架—逸仙路高架—军工路高架—中环东段”共同构成中心城东部地区新的南北向快速通道,向北通过逸仙路—同济路高架直达在建中的高铁上海宝山站,向南通过华夏高架直达浦东机场。于宝山而言,这将有力助推“大吴淞”和“大东方”地区高效联动。
打造有国际范儿的都市风貌,宝山也始终把人的需求、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从“蓄势”到“爆发”,5年来,6.3平方公里的南大智慧城以“不低于黄浦江两岸”的标准建设,百米双子塔楼、南大数智中心“科创之门”等载体相继拔地而起,汇聚了“数字经济+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三大未来产业赛道的2000多家企业。
人们在这里工作,享受着产城融合的便利生活——通过同步推进学校、医疗、商业TOD综合开发,南大智慧城的6个产业组团均实现了职住平衡与15分钟生活圈覆盖。今年9月底,南大中央公园还迎来了“首秀”,举办了智慧乐跑、露天演唱会、萌宠嘉年华、风尚集市等活动。
“抢滩”成功,后续深耕细作才是提升全域综合实力的关键。人们期待,宝山未来将展现更为宏阔的“诗与远方”。
南大科创之门
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